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已经达到了长足发展,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中国人吃熟食的习惯决定了居民对食材质量要求较低,使食品物流企业在食品的储存、运输、配送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关心食品流量和成本,疏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在交接过程中又缺乏严格的物流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使生鲜易腐低温产品“断链”和“不冷”成常态。目前中央、地方和各行业出台冷链标准多达上百项,但推荐性的标准居多,通用性、强制性标准较少,产生了很多不规范现象。例如,在冷链食品方面,除了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速冻食品物流规范》外,还有《蓄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诸多标准没有形成体系,存在重复、交叉等现象。
二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缺少“断链”监管。
三是生产体系不成熟。冷链产品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目前,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分拣、预冷方案的实施方面效果不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冷链环境增多,流通成本上升。以农产品为例,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但务农劳动力仍然数量庞大,经营耕地规模10亩以下的农户数仍然超过2.29亿户,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四是缺少引领市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布局。目前,以单纯的运输型企业占主流,综合型和供应链型的企业较少。冷链物流存在设施陈旧、利用率低、信息化滞后、流通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为主的流通模式,以及冷库以货物存储为主要功能,往往不具备分拣、流通加工等能力,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五是政府扶持不足。在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以美国为例,政府不但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教育,农业部还配备大量人员专业从事农业信息统计,对各地的农场农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等指标进行长期跟踪,采集的信息经过汇总整理,由政府定期向社会发布,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生产体系不成熟、缺少引领市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布局和政府扶持不足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五大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五个问题成为我国冷链物流未来的大方向。
最近浏览:
相关新闻
- 信息技术是解决冷链物流痛点的一剂良药 2019-09-27
- 冷链发展前景可观 关注企业越来越多 2019-09-29
- 2019市场分析:冷链物流行业即将迈入“五高” 2019-09-28
- 做好冷藏物流行业技术保障市场生鲜冷藏食品质量安全 2019-09-20
- 全面拥抱大数据时代 解决冷链物流行业痛点 2019-09-21
- 生鲜电商遭遇生死劫 冷链物流并非绊脚石 2019-09-26
- 冷藏车市场需求居高不下 想要进一步发展仍需进行标准化管理 2019-09-30
- 居民消费升级 冷链物流两公里难题亟待解决 2019-10-08
- 怎么才能做好冷链物流 2019-09-19
- 货物运输开启移动互联新世界 2021-01-23